这是安徽花鼓灯《小花场》表演之前“兰花”对“鼓架子”的一段唱词,短短的几句就将“大兰花”端庄优美、风流洒脱的形象特点体现的淋漓尽致,民间艺术的智慧就此显露无疑。
安徽花鼓灯是流传于安徽怀远、凤台、颍上、淮南、凤阳、蚌埠等地区的民间歌舞形式,曾被周恩来总理誉为“东方芭蕾”,又有“淮畔幽兰”的美誉。由于历史迁移、地域特点、劳动生活等原因,安徽花鼓灯兼容了南北文化之长,自明洪武年间至今,逐渐形成了自己刚健朴实、欢快热烈、细致稳重、风流洒脱的表演形式与舞蹈风韵,舞蹈或高昂激越或婉转纤柔,技巧高超,调度开阔,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2006年5月20日,花鼓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舞蹈的传承不能仅依赖于文字书本,而应是一代代艺术从业者们口口相传、言传身教的历程。在时间的进程中“安徽花鼓灯”创立了不同流派:柔中带刚、柔媚大方的“小金莲”冯国佩老师;表演轻盈、流畅如线的“一条线”陈敬芝老师;柔媚潇洒、脉脉含情的“小白鞋”郑九如老师;身手不凡、技艺高超的“石猴子”石敬礼老师……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越发意识到民间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是多么的重要,因此我们不但要为一直坚持和致力于中国民间舞蹈文化保护和学习的传承人点赞,更要让自己参与其中!
此次北京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家协会携手安徽省花鼓灯艺术研究会,特邀请安徽花鼓灯国家级传承人金明老师、娄楼老师亲临授课,让更多的老师们亲身体验祖辈流传百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魅力,让大家在教室也能感受到如同采风一般的体验。
安徽花鼓灯